類似的問題也可以在馬式過勞量表(MBI)上看出端倪。
未臻圓熟的筆觸更使得畫中人物活靈活現,躍然紙上。昨天還在的那幅畫,該不會被誰買走了吧?……可是,櫃檯那邊張貼的公告明白寫著:本展為荻生仙太郎先生逝世三十週年紀念展,免收門票
我曾姑婆跟我說到特別敏感的事情時,幾乎要跟我額頭碰額頭,即使四下無人。」 社群動態變化迅速,也複雜得不可思議。你或許在大型派對上看過賓客自然而然形成二到四人的交談圈。「八卦就是在籬笆上、門廊上或搖椅上消磨時間。聆聽不但給別人慰藉,也給自己出路,八卦],author_key:bookdigest,author_name:精選書摘,category_key:lifestyle,category_name:生活,type_key:book-digest,type_name:書摘,channel_key:[],channel_name:[]}} 八卦往往帶有負面意涵,但其實具有正面的社交功能。
訊息的價值跟可得性及瑣碎度成反比。鄧巴認為,八卦相較於梳毛更具優勢,因為它是「社群凝聚和社群學習更有效的機制」。不過世衛會員國當時沒有核准足夠的計畫經費。
但到目前為止,可派上用場者極少。那麼何不從源頭就根除這些病毒,或者至少對這些源頭多加了解,才能知道來者何人呢?第四章我們檢視過蝙蝠、了解牠們為何帶有這麼多病毒、為何殺死蝙蝠是糟糕的想法,以及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不但在某個洞穴的蝙蝠身上找到與SARS病毒具有相同基因序列的病毒,也發現與後來的新冠病毒很像的病毒對依賴或向超凡者祈禱的人的內心進行解讀就是如此: 「總覺得自己好像哪裡吃了虧。政治,特別是韓國人看待權力的意識,在王朝體制和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時期之後的一百多年裡,並未發生太大變化。
其實,以奴隸之心生活,非常方便。當時的記憶和經驗留下了「只要發出你的聲音,就會神不知鬼不覺地死去」的人生智慧。
至少,那是直到36年前仍然存在的軍事獨裁時代的明顯現實。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一樣。有些人相信,只要賺很多錢,自己就會成爲主人,但有錢的奴隸不過就只是富人奴隸罷了。即使自己是奴隸,只要遇到好主人,從中獲得一些權力,享受一些奢華,也會感到自豪。
善良正直的生活並不是壞事。我必須要邊看風向,邊尋找不吃虧的出路才行。那樣的人是主人還是奴隸?乍一想,好像是「主人」,但不必爲頭疼的問題而煩惱的人,就是「奴隸」。但如果把服從上級指示或命令定義成「善良的人」或「正直的行動」,就會引發很多問題和矛盾。
最近已婚男性無論實際作為如何,嘴上總是說妻子是主人。奴隸唯一希望的就是見到非常出色的主人。
權貴家中的管家,仗著主人的威势,狐假虎威,這種情況與奴隸的心態沒有什麼兩樣。因爲奴隸認爲,如果侍奉優秀的主人,自己也能過上好日子。
如果不煩惱,也許當下會很舒服,但從長遠來看,生活會變得困難。當結婚的時候也是一樣。「不太需要動腦筋,只要沒什麼大意外,就混過去」,這句話反映了奴隸的心態。尤其在選領導者的問題上,「我不想知道,也不想思考」的思維,就相當於間接幫助自己不支持的人。這種心態的人認為,與其自己判斷自己所做的事情和自己的角色,還不如誠實履行某人的指示,才是正確的人生道路,也是做事的正確方法。如果奴隸不承認自己是奴隸,就跟不承認自己是做富人家的狗還是做窮人家的狗之間的差異的情況一樣。
朴槿惠政權時期廣爲人知的「十常侍」和「門把手三人幫」等用語,如實反映了奴隸的心理。就算嘴上這麼說,實際情況有這樣嘛?奴隸的特性就是當面服從,背後卻在說三道四。
他們只爲買麪包的錢發愁。過去在草原上流浪的遊牧民族經常會認爲應該以英雄爲中心團結在一起,但是在被稱爲民主共和國的大韓民國,爲什麼國民的心理狀態會往期待某個政治人物像英雄一樣出現,痛快地一舉解決自己的問題的方式轉變呢?」 人們之所以希望英雄般的人物出現,去解決自己的問題,是因爲認爲自己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例如,按照朴槿惠的指示認真處理崔順實的私人事宜的安鐘範和禹柄宇等人,以及根據校長的指示主導非法入學的梨花女子大學教授們,這些人都是以這種心態努力做事的人。因爲他們相信自己並非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是以奴隸的心態生活,就能過上好得生活。
反而學會了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話、服從或聽從別人的命令就是善良正直的生活。在民主主義因「民主化運動」而紮根在這片土地36年後的今天,韓國國民仍然沒能享受到成長爲「公民」所必需的教育與經驗。不管怎麼樣,只要堅持到能夠堅持的時候、並做好被指示的事情,說不定就能過上一般人家水平的生活。到了適婚年齡,一般人們會煩惱「會和什麼樣的人結婚呢」。
此時,我在跟那個人結婚後,把那個配偶當主人、而自己則會作為奴隸生活,這樣想就很方便了。但是,如果我表達這種想法,說不定會被背刺也可能變得處於危險之下。
要想離開這裡,必須經常詢問自己爲了什麼而生活,並保持清醒。這是與奴隸和殭屍一樣生活的心態。
但到目前爲止,那個受僱的職員一直逼迫股東,把他們像僕人一樣使喚的情況仍然層出不窮。為什麼期盼英雄而自己卻成為奴隸 有一天,一位公民問我這個問題。
奴隸的特權是不需要考慮自己生活的問題的。無論遇到多好的主人,奴隸終究是奴隸。結果,富人奴隸認爲自己是富人,氣焰囂張,而貧窮的奴隸卻把自己的貧窮歸咎於「土湯匙」。這通常被稱爲「苟且偷生」。
如果這個情況被顛倒過來,在外面說是妻子的奴隸,卻在家裡以主人自居,那麼夫妻吵架就會不斷。因為這不是過自己的生活,而是按照某人的要求,過著拋棄自我的生活。
現在只要安靜地待著著,按照指示去做就可以了吧?」 一言以蔽之,就是「袖手傍觀,坐享其利」的心態。我們內心爲什麼會產生奴隸心理呢?因爲雖然身體生活在21世紀民主共和國,但日常的思考和行動與王朝時代沒有什麼兩樣。
如果某一瞬間自己只想著錢,那麼有必要回顧一下自己是不是在作爲奴隸生活。相反地,美國國民以各種方式向政治家提議自己想要的政策。